一包鐵水澆注用多長時間澆注完合適呢?這雖然沒有標準的答案,但是,卻有不能超越的最長時間。
鐵水從電爐或沖天爐中倒入鐵水包中,從鐵水包中到澆完最后一個鑄件,這段時間為澆注時間。
以一噸鐵水包為例:鐵水倒入鐵水包,灰鑄鐵經過孕育后,球墨鑄鐵經過球化孕育后,開始向鑄型中澆注。從鐵水入包到澆注完最后一個鑄件。一般澆注時間以不超過15分鐘為佳。最好能在12分鐘左右澆注完。
那么,采取那些措施有助于鐵水在合理時間內澆注完呢?
一、澆注時間合理,出鐵水溫度就能控制在最佳溫度出鐵。
如:一包一噸鐵水在15分鐘內澆注完,15分鐘內鐵水包內鐵水連續降溫大概在100度以內。
以壁厚為10毫米灰鑄鐵件為例。
如果15分鐘內澆注能澆注完,那么出鐵溫度控制在1520左右就可以。如果澆注時間度超過20分鐘,那么出鐵溫度就要提高到1580左右。
我們知道,澆注溫度越高,鑄件越容易出現縮孔、縮松、抽坑、變形缺陷。而澆注溫度過低時,鑄件又容易出現澆不足、冷隔等缺陷。
可是,一旦一包鐵水澆注時間過長,在這一包鐵水澆主的鑄件中既出現澆注溫度過高的缺陷,也會出現澆注溫度過低的缺陷。這很容易理解,澆注前期的鐵水因為出鐵溫度高,而出現高溫澆注缺陷。而后期鑄件則出現低溫澆注缺陷。
所以,我們在生產中一定要控制好澆注時間。
在我輔導過的一些出現上述問題的鑄造廠,其澆注溫度都超過20分鐘,鑄件報廢率高達20%以上。
而他們造成澆注時間過長的原因卻很明顯,就是澆注工人少,本來應該用三組澆注工人的活,為了節紅澆注工人成本,用了兩組,就使得澆注時間超過了20分鐘。澆注工人由兩組增加到三組時,問題迎刃而解。
鑄件成品率達到90%以上。老板說,雖然增加了兩個人,但少出廢品,很劃算。
二、綜合控制鐵水包內鐵水降溫幅度,有助于消除澆注缺陷
上面我們也講了:一包鐵水前期澆注溫度與后期澆注溫度差距越小,澆注出來的鑄件前后質量差距越小,鑄件質量越平穩。
但是,鐵水包內的鐵水降溫幅度也受多方面影響
-
季節差距,冬季和夏季,鐵水包內鐵水降溫差距大。所以,冬季和夏季時,對出鐵溫度要進行調整,以應以季節溫度的變化。
-
第一包鐵水與第二包及以后鐵水溫度有比較大差距。所以燙包很有必要。
-
鐵水包上面覆蓋保溫劑,有利于減少鐵水溫度的降低,對穩定鐵水溫度有幫助。
三、鐵水包的選擇要與鑄件重量相匹配
鐵水包大小的選擇與澆注時間密切相關。由于當前鑄造廠生產鑄件品種多,有時大小差距也比較大。這時候就根據鑄件大小選擇鐵水包。
如:鑄件都是5分斤以下的小鑄件,就要選擇500公斤的鐵水包。
如果是大鑄件,選擇大鐵水包,這道理大家都清楚,就不多講了。
四、澆注工人數量要與澆注鐵水和鑄件大小數量多少匹配起來
如果是用人工澆注,多大鐵水包,多大鑄件,用多少人要匹配合理。不能像我上面談到的那家鑄造廠一樣,為了節約用工成本,少用澆注工人,造成澆注時間過長,廢品率提高。
要嚴格根據澆注最佳時間來匹配澆注工,盡量讓澆注時間控制在12分鐘以內。
五、控制合理的澆注時間,有利于孕育灰鑄鐵和球墨鑄鐵的質量
澆注時間越長,灰鑄鐵鐵水中孕育劑、球墨鑄鐵鐵水中球化、孕育元素就燒損的越多。
一般75硅鐵孕育劑,超過8分鐘,孕育衰退就達60%以上。超過10分鐘,孕育作用幾乎喪失殆盡。
球墨鑄鐵的球化元素與孕育元素也隨澆注時間加長而衰退。
所以,為了提高孕育、球化效果,盡量縮短澆注時間,獲得高質量鑄件。
轉自鑄造工業網